道路运输类宽专结合型人才“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发文时间:2017-10-13

道路运输类宽专结合型人才一二三三制

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本成果是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依托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与创新实践环节等,确立了道路运输类人才培养新目标,打造出工程教育课程新体系,推出道路运输类人才培养新模式。

    宽专结合型人才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指按照一个交通运输大类招生,以专业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国际化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趋势;设置两个专业(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以国内道路运输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每个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水平与就业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围绕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考核机制创新等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0篇;编写教材30部,其中2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入选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完成包括《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内的15门重点课程和14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1人次获得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次获得东北林业大学教学名师奖,获东北林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要求各指标达成度超0.71;跟踪调查表明,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认可度为90.32%

  

  1  “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示意

1.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全方位改革,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以下四个教学问题: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专业方向选择缺乏自主性的问题

  以往按照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两个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扼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延迟了专业选择时间,学生通过零距离考查、体验和选择专业,提升了学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2) 培养宽专结合型人才,解决了学生就业及后续成长的问题

  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多以用人单位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后续成长。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先进行宽口径大类培养,后进行专业培养,最后分方向进行培养,分阶段进行,实现宽专结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 重构课程结构体系,解决了其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

  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一二三三制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平台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和创新创业等6个模块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实行了多元化学习成果考核机制,为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4) 加强实践教学,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

  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关注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开拓实践(实习)教学基地、更新改造实验设备、丰富教师工程实践阅历、增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交通科技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造性地设计并实施了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按交通运输大类招生进校,在大一阶段自主选择通识通修课程;大二阶段通过平台课程的学习完成大类培养,并通过自主选择进入相应专业学习;大三、大四阶段,两个专业的学生可在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中各自沿着三个方向学习,最终实现自主选择发展路径与多元培养的目标。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专业选择、发展方向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 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道路运输类宽专结合型人才

  通过收集毕业生反馈信息明确道路运输类专业人才成长需求,走访用人单位了解从事道路运输类专业工作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后续成长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对比国内外高校道路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形成阶段性培养目标并落实到培养过程中,大一、大二主要进行宽口径大类培养,为其后续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大三、大四主要进行专业培养,培养其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使毕业生成为厚基础、能实践、敢创新的道路运输类宽专结合型人才,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

  (3) 重构课程体系,量身打造人性化的大类专业课程平台

  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重构,不但形成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和创新创业等6个传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同时根据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各自构建了相应的平台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模块,使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的把握更加清晰,在专业学习方面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方向性更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盲目选课的现象,课程设置更加人性化。同时,改革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学习成果考核机制。

  (4)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多元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构建新型课程,围绕实际工程问题,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采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方法上,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方法,大胆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教师通过承担课题、参加企业培训等方式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案例开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成果的创新点

  (1) 宽专结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提出了宽专结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空间,引导学生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充分满足我国日趋多元化、精细化的人才需求趋势。

  (2) “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积极构建并实施交通运输大类(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招生、分流培养、专业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新的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和保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道路运输类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3) 以学生成才为导向的培养体系更新机制创新

  定期组织毕业生座谈,根据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以及提出的合理性建议,不断优化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调整授课方法及评价方法,支撑工程教育背景下道路运输类人才的培养。配合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17年道路运输类专业组织校友座谈会5次,参加校友90余人,获得有效建议20余条,加强了毕业生评价对教学进程的影响权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更加接近社会用人实际。

  (4) 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创新

  重构教师考核机制,将教师工程实践项目的参与度纳入考核标准,鼓励道路运输类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工作,以反馈教学活动,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许多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成果被引进至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改革教师聘用机制,强调新教师的工程教育背景,改变了以往从校门到校门的尴尬局面。

  (5) 基于专业融合的教学平台建设创新

  打破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专业界限,注重两个专业的交叉融合,专业教师相互融入对方的教学活动中;建设道路运输类平台课程群和课程组,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结构,合作建设网络平台课程、学习中心和实习实践基地,共享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有效支撑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 推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落实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校道路运输类和其他工科专业,对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等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推动了各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交通运输专业已经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考察,专家组对宽专结合型的人才培养导向和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交通工程专业也顺利提交认证申请,等待接受专家组考察。

  (2) 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近三年来,共有300余人次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项目,累计完成各类横、纵向科研课题42项;学生年均参加各级创新创业项目32项,以此为依托发表论文33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7项。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投入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逐年上升。同时,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就业单位向着汽车运用、道路施工、交通运输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3) 强化了我校道路运输类专业的影响力

  道路运输类宽专结合型人才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已为我校车辆工程类、计算机工程类和机械工程类等多个相关专业所借鉴,促进了其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同时,逐步建立了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备受同类院校的认可,华东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及我省其他院校先后来我院调研20余次,成果主要完成人受邀进行研究成果汇报18次,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教材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4) 促进了实验条件改善与实习基地建设

  宽专结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推动了实验条件的改善。已搭建由驾驶模拟实验平台、交通运输系统仿真设备、智能交通管理综合实验平台等组成的硬件平台,以及由VISSIM交通仿真软件、EMME交通规划软件、PC-Crash事故再现软件、ExtendSim系统仿真软件和MADYMO动力学分析软件等组成的软件平台,建立了黑龙江省寒地道路交通运输技术重点实验室。此外,推动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建立10个稳定的一体化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5) 带动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

  积极发挥有工程实践经历专业教师的作用,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各级各类课题,以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2014年至2017年道路运输类教师累计承担课题58项。专业教师通过承担生产实践课题、参加企业培训等方式,全部具有工程教育背景,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开展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附件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附件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报告

附件三: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佐证材料